美章网 资料文库 急诊医学论文范文

急诊医学论文范文

急诊医学论文

急诊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1.1存活及死亡患者SIRS评分和MEWS评分比较188例患者存活156例,死亡32例。两组性别比和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死亡患者SIRS评分和MEWS评分均高于存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1。

1.2两种评分方法下患者评分情况采用SIRS评分,存活156例患者中0分16例,1分31例,2分85例,3分23例,4分1例;死亡32例中0分2例,1分3例,2分5例,3分17例,4分5例;两组评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5.21,<0.01)。采用MEWS评分,存活156例患者中0~3分93例,4~6分34例,7~9分21例,10~12分10例,13~15分1例;死亡32例中0~3分1例,4~6分17例,7~9分7例,10~12分4例,13~15分3例;两组评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9.43,<0.01)。

1.3ROC曲线分析SIRS评分临界值为2.5,此时敏感度为74.3%,特异性为47.6%,阳性预测值为77.3%,阴性预测值为46.5%,其A=0.721;MEWS评分临界值为6.2,此时敏感度为78.3%,特异性为49.2%,阳性预测值为79.1%,阴性预测值为44.2%,其A=0.812。MEWS评分ROC曲线下面积高于SI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4,<0.05)。见封四彩图1。

2讨论

急诊抢救室不但患者众多,而且患者疾病谱非常宽泛,为了能更好的诊断及治疗患者,需对患者病情及预后进行准确的评估,故目前临床上急需准确合理,简单易行的评估方法。目前临床上评估方法较多,主要有MPMⅡ、APA-CHE评分及SAPSⅡ评分等,但这些评估方法虽比较准确,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评分方面较复杂,收集评分数据周期较长。因此并不非常适合急诊抢救室对病情和预后的评估。

SIRS评分为一种简单评分系统,最初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因为它的4条诊断标准较宽泛,不能有效诊断患者病情,曾一度不被重视。但最近发现该评估系统在评价急诊抢救室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方面为一个具有较大价值的指标。MEWS评系统为一种简单有效,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估方式,广泛应用急诊抢救室对患者的评价。

急诊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1.1内容

通过伤情评估、抢救生命、请示汇报、及时分流等环节学习如何实行捡伤分类、正确启动应急响应等级,做到职责明确,救治有序、高效。

1.2方法

理论讲授与应急演练相结合,设定不同伤情等级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培训如何正确实施批量创伤急救流程,并及时总结汇总问题,使急救流程得到不断优化。

2批量创伤急救中应掌握的关键流程

2.1捡伤分类及患者标志

捡伤标志应具有醒目、共识、统一的特点,国际上将捡伤标志称为“标签”,我国称为“伤票”。目前,国际通行的分类标志统一采用红、黄、绿、黑4种颜色的标签,分别表示不同伤情及获救的先后顺序。其中“红色”代表伤情十分严重,随时可致生命危险,需立即进行抢救;“黄色”代表伤情严重,应尽早得到抢救;“绿色”表示伤情不严重,可容稍后处治;“黑色”代表已经死亡。根据伤票不同进行分区救治,设立抢救区、外科治疗区、候诊区等。当创伤患者到达后,根据捡伤情况将4种颜色的分类标记贴于创伤患者左上臂,并同时以编号代替创伤患者姓名,以001、002、003……排序,登记性别(因姓名、年龄、身份证号在初诊时往往信息不全),填写创伤患者编号牌,贴于创伤患者胸前,随创伤患者流动到不同的临床或医技科室,以便对创伤患者进行快速识别。

2.2稳定生命体征

遵循“救命第一、救伤第二”的原则,对创伤患者进行急救处理并进行紧急复苏,依据ABCDE原则进行。A:维持呼吸道通畅、保护颈椎;B:维持呼吸和通气;C:循环支持、控制出血;D:评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E:裸露伤患处及防止失温。

2.3正确请示汇报及启动应急响应等级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将医疗卫生救援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4级。批量创伤患者到达后由急诊科主任负责启动批量创伤患者急救流程。急诊科就创伤患者数量、伤情、需参与救治科室立即向医务处或院总值班汇报,后者还需就拟调用的人员、药品及设备请示汇报主管院长并按照程序向上级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4创伤患者信息流的掌握

由于批量创伤患者人数较多,伤情等级不同,多无家属陪伴,因而,对批量创伤患者信息流的掌握对及时了解创伤患者情况,并据此合理调用人力、物力支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诊医生需及时填写“批量创伤患者信息汇总表”。

2.5应急队伍的各级医护人员职责明确

当批量创伤患者到达急诊科现场后预检分诊护士及时判断伤情等级,通知科室相关人员到位;抢救室医生即刻对危重伤患者进行急救;急诊科主任启动绿色通道、调配本科人力及估算需增援人力、物资及时汇报、现场指挥协调,应兼顾日常急诊工作的人力安排;急诊室护士长应协助急诊科主任现场指挥工作,并指派专人负责实验室检查项目的实施、掌握创伤患者流向;总住院医生作为协调员协助急诊科主任对医生的调动、发放创伤患者ID及“突发群体伤患者急诊病历”、完整记录所有群体伤“患者信息汇总表”,并及时更新患者信息流;每例创伤患者的首诊护士、医生应负责该创伤患者的所有诊治过程。

3批量创伤急救中应掌握的关键技能

3.1心肺复苏技能

按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教学培训,要求掌握心脏骤停的临床快速判断,并培养快速处理呼吸衰竭及休克的能力,尤其是失血性休克的容量复苏。

3.2儿童创伤评分(CRAMS)

运用CRAMS系统快速进行伤情评估包括循环、呼吸、胸腹部、运动及语言。CRAMS越低,伤情越重。

3.3多发伤的诊断与急救能力

在批量创伤中出现2个以上的解剖部位,其中至少1处出现危及生命的创伤称为多发伤。区分危及生命伤情的能力则是多发伤诊治的重点,如早期发现大量血(气)胸、连枷胸伴肺挫伤、腹腔内出血、股骨或骨盆骨折、动(静)脉穿刺伤、严重颅脑损伤等,牢记“救命、保存器官、保存功能”的先后救治原则。

4批量创伤应急流程中的协调与指挥

4.1建立院级应急梯队

医院常规工作中应建立突发应急事件应急队伍的组织构架包括专家治疗组的构成与职责分工。

4.2抢救物资药品充足、应急通讯联络畅通

定期检查、及时更新补充抢救设施、设备及药品,应急队伍医护人员保持24h通讯畅通。

4.3急救绿色通道通畅

批量创伤患者进入“急诊绿色通道”,各医疗、医技部门,如挂号、预检、实验室检查、取药及收费等处均能立即提供优先服务,以保障“急救绿色通道”快速、高效运行。

4.4创伤患者的家属、媒体管理

设立家属专门等候区,以保障抢救工作顺利进行,建立联络人制度,以便及时通报伤情、反映家属意愿,并做好媒体的接待和管理工作。

5批量创伤患者的院内急诊救治教学培训

突发事件的及时、正确应对关乎人民群众财产、生命安全,是考验政府协调、组织、保障能力及医疗机构救治能力的重要标准。近年来,日益得到国家、各级行政部门的重视。多部应急法案的出台旨在建立预案,以达到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有效救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本院作为西部地区大型专科儿童医院,在突发事件的儿童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批量创伤的急救则是突发事件的重要内容。批量创伤患者的院内急诊救治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应急体系涉及多个临床科室及行政部门。医学生除掌握必要的急救临床技能外,了解、熟悉批量创伤患者的救治流程、应急机制的响应模式、批量创伤患者的有序管理,对其在今后临床工作中面临突发事件的处治有重要借鉴意义。在批量创伤患者的救治中以下问题是医学生急诊医学培养的重要内容。

5.1加强医学生急救意识及急救技能培训

当突然面临批量创伤事件时具有医学知识的医学生理应是急救队伍的重要成员。因此,对医学生急救思维和急救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医学生通过在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的实习、轮转,加强其对危及生命状态的准确评估和正确处治。当然,丰富的急救知识是建立在各专科学习基础之上的专门临床技能,而非一蹴而就。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需持续学习、不断总结。

5.2以捡伤分类为基础的救治顺序是批量创伤救治的关键环节

强调捡伤分类在批量创伤处置中的重要作用,以急救知识为基础,根据“黑”、“红”、“黄”、“绿”的捡伤结果确定救治的先后顺序,以保障危重患者及时得到抢救机会,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捡伤等级,保障批量创伤患者得到有序、有效救治。

5.3合理优化急救流程能显著提高批量创伤救治效率

定期强化抢救技能培训,定期举行应急演练培训,并结合本院批量创伤患者的救治经验,不断优化流程,尤其在批量创伤患者信息管理、急救绿色通道畅通、专人负责创伤患者实验室检查项目、专人负责医疗费用的协商管理及家属、媒体的沟通工作,做到分工清晰,职责明确。不断优化、合理的急救流程是批量创伤救治的核心。

6结语

急诊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1.1方法

①对照组成员在急诊抢救中实施常规护理措施。②实验组成员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a.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安置患者体位,一般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除患者口腔分泌物,必要时使用舌钳、吸引器等辅助工具避免窒息的发生。同时给患者吸氧,一般氧流量为2~4L/min,浓度为40%。严重呼吸困难者,根据实际情况给患者进行气管切开,必要时使用呼吸机。b.迅速建立液路: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使用大号留置针,根据医嘱补充血容量,及时留取血液标本以备检查。c.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严防休克的发生。对于颅脑外伤的患者极易发生脑疝和休克,接到患者后,护士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注意观察患者瞳孔、意识、神志、面色、血压的改变,如果患者出现皮肤黏膜苍白,皮肤湿冷、表情淡漠、神志不清、血压下降,应考虑发生了休克,此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抗休克治疗。此外,应格外注意患者的尿量,从而对组织灌注量、血容量、肾功能状态做出准确的判断。d.伤口处理:首先评估伤口类型,不要随意搬动患者,配合医师进行CT扫描,然后进行伤口的包扎,骨折患者进行简单的固定,有血管破裂导致持续出血可进行加压止血,并记录出血时间、出血量,止血时应注意间歇松缓止血带。e.迅速完成术前准备:迅速进行药物过敏试验、血型交叉、留置导尿管、备皮等,并将患者送往手术室。在护送过程中应注意轻搬轻放,避免内出血的发生。在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注意导尿管、输液管道、氧管等管道的安置,并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改变。f.心理护理: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创伤,多数会产生焦虑烦躁的情绪,又加之颅脑损伤可能导致意识障碍,患者甚至出现谵妄等病理性的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及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予以评估,安慰患者,缓解其不良情绪。另外,由于患者多数是意外受伤,多数无家人的陪伴,此时护理人员应想办法和家人取得联系,并告知其患者正在进行治疗,稳定家属情绪。家属来院后,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向其介绍住院环境,尽量满足需要,做好相应的工作。

1.2观察指标

①根据受伤患者的病死率和治疗后功能障碍发生率评价抢救效果。其中功能障碍包括:语言障碍、智力障碍、运动障碍。②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率进行评价,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其中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参评人数。

1.3统计方法

将全部数据录入数据库。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用t检验,数据比较用χ2检验。当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死亡发生率为2.2%,治疗后障碍发生率为22.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和25.4%,实验组成员的满意率为9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3%,P<0.05,对比结果有显著差异,有相关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急诊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成绩的比较2组学生的填空和名词解释成绩无显著性差别(P>0.05),病例分析和心肺复苏技能成绩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表1)。

2.2观察组对情景教学结合CBL教学的评价100%的学生喜欢情景教学结合CBL教学法,96.7%认为该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93.5%认为该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96.7%认为该教学法可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3讨论

急诊医学临床实习是七年制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急诊患者病情多复杂危重,临床症状不典型,强调急救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对于临床经验较少的七年制学生来说掌握起来较困难,教学难度大。传统的带教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带领学生复课的知识,然后再带领学生床边看病人。这种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且受学时和病例所限,学生难以见到急诊典型危重病人的抢救,不利于培养急救技能和综合能力,同时妨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降低了临床教学效果。情景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情景,以形象、直观、生动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到特定的病例抢救和治疗情景中去,加深学生对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典型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的自己判断,抢救和治疗来解决真实的临床问题。

情景教学可以培训学生优秀的临床思维、规范的急救技能、默契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随机应变的能力,情景教学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激发七年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吸引力,本研究显示93.5%的学生认为情景教学结合CBL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与国内一些研究结果一致。情景教学具有可重复、可更改、可评估的特点,是接近真实的模拟场景的演练。学生在急救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工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应急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也不断提高,与家属和医生之间的沟通能力不断提高。经过这样的培训才能为以后在临床工作遇到相似场景时,才会临危不乱,及时有效的救治危重患者。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Case-Basedlearning,CBL)是由教师提出典型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过程的动态性、高度的拟真性、学生的主动性等特征。

CBL的重点是病例选择问题,病例要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在急救场景下设置典型的需要急救的危重病例是急诊医学教学的重点,本研究设置的病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上消化道出血和多发伤等急诊常见危重病例。在急诊的场景中培养学生快速诊断和处理危重病的能力,如果学生处理有一些失误,可以反复演练直到学生熟练为止。情景教学结合CBL教学模式对培养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能力非常有意义,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具积极性和主动性。

急诊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机动卫勤保障是作为军队医院的一项重要使命,多次较好地完成了重大军事活动的卫勤保障及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援任务,近年来,各级军队医院认真落实总部、军区关于机动卫勤分队建设各项规定,有力地促进了机动卫勤分队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军队军事斗争准备的形势要求和公众紧急医疗救助的越来越多需求,对军队医院应急医疗救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要求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力量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应急卫勤野战现场救治能力不足,应急医疗救治力急需加强

机动卫勤分队卫勤保障方案是医院战备工作的基础,各军队医院均建立了卫勤保障预案,是实施保障的主要依据。但各医院在卫勤编组方面主要为抽组形式,应急卫勤编组不确定,平时各医疗队员分散于各临床科室,人员间不熟悉,互相配合不默契,部分医院医疗队人员不固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抽组的各专业队员对在野战医疗队职能和任务不清楚,由于缺乏经常性、贴近实战的战备训练,医疗队人员使命感不强、职责不明、任务不清,导致在应急任务中不知道干什么、如何干,造成机动卫勤力量准备工作流于形式化。军队大医院专科分科细致,临床工作繁忙,各医疗队员专科能力很强,综合能力弱,战创伤的救治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专科医疗队员尤其是缺乏创伤救治的整体观念,多科会诊很难抓住创伤患者的主要矛盾,诊疗缺乏统一指挥,无完善的整体治疗计划。习惯于在医院环境工作,过于依赖于仪器设备监护下开展工作,不熟悉野战条件下如何开展现场救治,在离开医院现场环境不知该干什么、如何开展救护,各项应急环境下预案实用性不强,现代医学发展的装备保障方案的形式化,导致真正能形成的应急医疗战斗力不强,真正需要的应急医疗和理念更新不足,预案指导工作的作用弱化、可行性得不到有效验证,造成卫勤救治力亟需加强。

1.2战材储备急救设备和使用不兼容,野战适应能力差

医院在装备方面储备和使用脱节,战材物资储备是战时卫勤保障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医院机动卫勤分队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并顺利实施战时卫勤保障的关键。一方面目前我军战材物资储备除战备训练外,均放置于战备器材仓库,尽管战备物资定期检查、维护及轮换更新,也存在落实不到位,因使用率低,医疗耗材过期造成浪费;另一方面战材物资储备医疗仪器和装备和平时医护人员临床经常使用的不相同,医护人员使用装备的不熟练,有的仪器装备尽管很新,在一旦战时投入使用时无法使用的情况,在实战中容易出现问题。

1.3创伤救治体系构建不完整、专业技术研究不足

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场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场环境越来越恶劣,伤员的伤情、伤类更加复杂,这都给医疗救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无论是在军事斗争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保障,创伤患者的救治是最突出的问题,创伤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严重创伤的病死率至今居高不下,对于包括严重创伤、多发伤在内的创伤急诊研究,由于学科分类日益专业化,国内外主要集中于某一系统或特定器官损伤,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初步的较为有效的,并结合于平战时的创伤急诊系统,而国内,仅在重庆、上海等城市成立了相关创伤急救系统,并有专业团队,在大多数军队医院也没有设立专业的创伤急救系统和创伤救治专业团队,来关注这一对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战时伤病员救治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建设。军队医院的创伤救治体系还不健全,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医院创伤救治的模式也不尽相同,在野战环境中,经常出现的多专业、跨学科的损伤伤员,如复合伤、多发伤,对临时抽组的、习惯于在医院环境中开展工作的专科医生,可能出现办法不多的情况,因此,军队医院不仅应有肝胆外科、骨科等各专业外科专家队伍,而且应有掌握火器伤、冲击伤、放射与化学复合伤、烧伤、冻伤、挤压伤的现代救治技术的专家队伍,熟悉战创伤的急救、复苏、补液与营养、输血、麻醉等基本技术,熟悉现代海空战的战伤救治、伤员空运后送、高原等特殊环境下的战伤救治,而精通全身各部位的战伤、多发伤的救治是这支专家队伍的基础。只有加强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和战创伤野战救治能力的研究,才能适应要求,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机动卫勤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目前机动卫勤分队的野战创伤救治能力和创伤救治专业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要求。

1.4卫勤分队的独立保障能力和意识还比较薄弱

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场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战争预警时间越来越短,节奏越来越快、战场环境越来越恶劣,伤员的伤情、伤类更加复杂,这都给实施卫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机动卫勤保障采用的现场救治技术设备沿用多年的陈旧技术,技术不能使用现代战争和紧急医疗救助的要求,医疗队的卫生装备笨重,便携性差,不适应遂行快速保障和野战救治的需要。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机动卫勤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医疗队的机动运载工具和发电、照明、取暖、制(净)水装置装备笨重,便携性差,野外环境生存也是对卫勤队员的考验,会对队员的身体和心理均产生巨大压力,只有形成生活保障和独立生存能力后,才能满足快速形成卫勤保障和野战救治的能力,队员也存在自我生活保障训练意识不强,野外环境适应能力差,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机动卫勤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

2发挥急诊医学专业优势,提高机动卫勤救治能力的策略

急诊医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急诊医学应是军事机动卫勤保障的核心战斗力生成的基地。一次大战普法战争的战场是现场急救的发源地,急诊医学是从战场上走来,应社会和军事医学的需求而产生。军队医院急诊医学科不应医院满足于对平时常见伤病的医护,真正牢固树立“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作为军事斗争卫勤思想准备。组织有关人员紧紧围绕应急准备来运筹谋划进行系统的专业技术训练,要主动强化战备观念,将紧急医疗保障为己任;主动强化责任使命意识,将临床岗位练兵密切结合;主动熟悉机动卫勤分队训练工作,以提高应急机动卫勤伤病救治能力为核心目标;主动参与军事演练和应付突发事件的卫勤保障,不断积累近似实战的保障经验;主动参与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配套措施,做好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卫生战备工作;主动提高战创伤外科手术、战地创伤综合救治及卫生防护等薄弱环节的技能,不仅能提高应急机动卫勤救治医疗技术水平,且打造出军队医院特色的急诊医学体系。

2.1首先建立急诊医学为基础的,“平战结合、平战转换”战备理念

军队医院的使命要求就是为“能打胜仗”提供可靠的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使命任务来运筹谋划,时刻做好军事斗争的思想准备,使大家深刻认识卫勤战备工作上存在的差距,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人员思想上首先进入应急状态,急诊医学工作者因平时工作的要求,造就了他们良好的应急意识和时刻准备的工作状态,军队医院对应急医疗加大精力投入,积极参与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和配套措施,通过优化组合和科学训练,不断熟悉战备设施和药材物资装备,急诊医学能对全面提高卫勤整体保障能力提供可靠的帮助。各种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依赖的对医疗服务体系是急诊医学专业,作为医学救援的核心,应是承担各种灾害事件医疗救援的主体,2003年的SARS、“5.12”地震、玉树地震,以及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这些事件使公众和各级管理部门认识到了紧急医疗的重要性。2011年3月1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急诊科主任和权威专家代表急诊医学界向卫生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发出了一份倡议书,提出急诊医学专业是承担各种灾害事件医疗救援的主体,以承担各种救援任务为己任。军队医院急诊医务人员更有勇于承担医学救援的勇气,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近似实战的紧急救助经验的同时,将卫勤训练与临床岗位练兵密切结合,积极参与军事演练和应付突发事件的卫勤保障,全面接受应对灾害的训练,做好随时应对的心理的、身体的和技术的准备。军队医院重视和发展急诊医学,可使“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理念拥有良好的人员基础和依托,使之成为军事斗争的突击战斗队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有素的应急医疗队,是军队机动卫勤力量最坚实的一个部分,可在用其之时发挥卓越的功效。

2.2建立以急诊医学科为基地,“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卫生战备人员储备基地

机动卫勤紧急医疗卫勤行动与医院内抢救不同,其特点要求是以最快的速度救援最多的人,因此最需要的人员不是某个专业的专家,而是多学科、跨专业的人员,急诊医学科正是具备了这一方面的素质和训练,急诊医学与其他医学专科不同,是以解决社会日常紧急医疗需要和严重伤病救治为目的的医学专科,其专业特点和工作特点决定了急诊医务人员具备在紧急时刻更能发挥其现场救治能力强的优势,此时更能体现急诊医学在军事医学中的价值,加强军队医院的急诊医学建设,形成“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卫生战备人员基础和依托。可以把急诊科打造成军事斗争的突击战斗队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有素的应急医疗队,使之成为培养机动卫勤紧急医疗的培训基地,军队医院急诊科医生应做好随时应对的准备训练,当需要的时候,急诊的医务人员是最可以信赖的。

2.3建立以急诊医学为基地,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卫生战备物资储备机制

战备物资储备应不能停留于整齐划一、漂亮好看,更重要的是在实战中战备物资储备好用,总部检查下发的战备物资要不仅是整齐整洁,更为重要的是要看这些物资要会用好用,各级军队医院战备方案、物资储备计划均以紧急医疗服务为核心,而这些物资均完全可以在急诊医学科平时可以得到良好的利用、保持良好的状态,一旦需紧急使用,设备均可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落实卫生战备物资储备机制“以战为主,平战两用,综合配套,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创建以急诊医学科为基地的物资储备,将一般性战备物资放置急诊医学科,制订卫勤力量抽组等方案时以急诊医学科为主体构建,突出人装结合训练。结合使命任务,管好用好战备物资,确保装备完好率、使用率和配套率,突出实案化勤务演练,可以保证人员与装备的较好结合,按纲施训,开展专项训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确保“拉得动、展得开、救得下”做好了良好的人员和物资装备结合的战备基础。

2.4探索制定切实可行、平战结合的流程预案预案的生命在于应用,并且更加关注的是所制定

的各种预案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急诊医学专家向卫生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发出的倡议书号召急诊医学着手研究各种灾害的医疗救援需求和急救流程,为国家灾害医疗救援献计献策,而作为军队医院的急诊医学科应是先行者。急诊医学专业人员已经着手研究各种灾害的医疗救援需求和急救流程,为国家灾害医疗救援献计献策。军队急诊人应有自己所长,结合平战时不同要求,在立足现有、军民兼容、服务社会、保障部队”的指导原则下,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各项卫勤保障预案,并接受实战演习的检验,根本目标为提高实际卫勤保障能力和伤病救治能力,当需要的时候,急诊的医务人员是最可以信赖的,急诊医务人员提出的预案应是最实用的。

2.5重视创伤救治体系的建立,构建完整的急救医学体系,建立以急诊医学为基础的卫勤保障科研基地

创伤的救治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军事斗争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保障,创伤患者的救治是最突出的问题,加强多发伤的研究,构建完善的创伤急诊系统,对于解决平战时伤病员救治有重要意义。创伤急诊具有广泛性、长久性,决定了人类同创伤之间一场长期的不会停止的战斗,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支持下,以先进的理念构建完备的体系,充分应用现代科技的先进成果,并构建专业团队以应对挑战,建立完善、科学的创伤预防、诊断、救治体系,以便从根本上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在这一方面军队医院急诊外科应大有可为。军事卫勤保障能力的科研工作水平直接反映出保障能力发展水平,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为牵引,加大应急卫勤学术研究的投入,积极开展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科研,紧跟现代医学的科技发展成就,及时将现代医学科技进步,好的便携式的治疗手段,补充到卫勤战备方案中去,不断完善、更新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对策预案,对持续提高机动卫勤建设的水平、机动卫勤分队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升薄弱的战场救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结语

急诊医学论文范文第6篇

急诊临床诊疗实践过程可分五步:一是,患者急诊就医时根据自身经验和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极其发病机制发现问题,并如何处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即确定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二是,通过医学检索学知识搜索临床发现的相关问题文献,通过文献以此获得解决急诊临床实践中问题得科学依据。三是,对文献进行评价。

二、循证医学在急诊医学实践中对急诊医疗人才的培养

注重在职急诊医师医疗各学科的能力全面培养,并能掌握一项高、尖、专的专项技术并灵活掌握循证医学思维在临床中结合经验;加强对本科、硕士循证医学思维和急诊医疗技术的学习,做好临床实践中的带教工作;开展专业技能大赛,加强技能熟练度,定期讲座接受急诊及循证医学的最新前沿动态和技术推广,组织讨论会,对循证医学思维在急诊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讨论,集思广益解决问题,相互传授经验等;社区医生应掌握医学文献检索知识,为基层急诊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保障。

三、循证医学思维在急诊医学诊疗实践中的局限性

循证医学是一种较以往依赖临床经验医学更适合于临床医疗实践的科学决策方法,其要点是将已经发表的文献作为基础指导获得科学的证据应用到具体的急诊临床诊疗问题之中。然而,由于一些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和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应用循证医学思维诊疗就突显了其局限性。急诊医学应努力改善用作讨论医疗基础证据的质量,在获取最佳临床证据的同时灵活处理其他相关影响因素。因为急诊科的诊疗工作的自身特点为病情急、家属情绪急、这样就要求了急诊的诊疗速度要快,而循证医学是以文献为基础获得科学依据的诊疗思维,这就要求了在急诊临床实践工作以外需要大量阅读文献并结合科学依据做好总结汇总工作。当然,在急诊医疗实践中循证医学的应用还有待逐步完善。

四、结语

急诊医学论文范文第7篇

规培和研究生教育虽然是培养临床医师的两种不同模式,但是二者在培训的内容上存在较多重叠部分,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有很多是相同的,更重要的是,二者关于临床能力的要求是一致:即在培训结束时达到第一阶段临床水平。这些相同及相似点为二者并轨提供了可能性。因培养体系不同,目前的规培和研究生教育的临床轮转及考核相互衔接不够通畅。虽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毕业时已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的临床水平,但仍无法获取规培第一阶段的合格证书,毕业后不得不重新进入规培进行重复培训;而经过规培并取得合格证书的临床医师,在晋升职称时需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而在此期间还必须进行与规培基本一致的临床轮转,并参加各阶段考核。规培和研究生教育对轮转和考核的互不认可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彼此的一种否定,这无疑是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严重浪费,不利于医学人才的培养[5]。在美国,医学生的院校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有着非常紧密的衔接[6],该培养模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不断修正和完善。鉴于我国目前复杂的医学教育体系和独立的规培与研究生教育,可考虑借鉴美国对于医学生的教育及培训模式,在规培和研究生培养之间寻找结合点,使二者合二为一,达到统一目标,以取得双赢结果:既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取的学位与学历证书,又保证住了规培的质量——取得执业医师证书和规培第一阶段证书[7]。

2急诊医学“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现状及难点

2.1急诊医学的特殊性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多界面的临床医学专业二级学科,它与临床各专科既密切关联,又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特殊的临床医疗范畴。它是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危重病监护(ICU)等,综合、整体、全面是急诊医学的基本医疗观念。急诊医学主要的特点包括:患者发病急,变化快,时间性强;疾病谱广,病情复杂;具有先保命后治病的逆向思维模式及特殊的临床实践规律。作为急诊医师,工作强度大,医疗风险高,同时需要掌握更加宽泛的医学专业知识,对医德医风也有更高要求,职业敏感性亦更突出,对于医护配合及团队协作精神的要求也更高[8]。因此,对急诊住院医师及急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训任务更为艰巨。

2.2急诊医学“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现状自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出台,全国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已逐步开始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研究生试行规培及研究生培养“双规合一”的培养模式。首都医科大学作为试点高校之一,通过整合行规培及研究生培养于2012年制订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轮转手册》等一系列轮转及考核制度。根据急诊医学的特殊性,对于轮转采取以急危重症出现概率较高的临床科室轮转为主,兼顾其他相关专科,临床轮转总时间为33个月,其中急诊科(含急诊危重症监护室)15个月,其他急诊医学相关学科17个月,机动1个月,轮转科室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科、麻醉科及院前急救等。对于轮转的质量,采取严格的考核制度:每个临床科室轮转结束之后均需进行严格的出科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个科室的轮转。对于研究生的理论课程,采取在轮转的同时平行进行授课,与模拟培训、临床带教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以此加深住院医师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增强操作能力、科研能力,提升带教意识。到目前为止,急诊医学“双轨合一”培养已经进行了2年,在培训内容标准上建立了公共科目与急救医学的培训内容,体现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有机结合,逐步趋于完善。

2.3急诊医学“双轨合一”培养模型的难点在急诊医学“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难点:(1)轮转科室先后安排的问题。轮转主要分为急诊与非急诊两大部分,对于先轮转急诊科还是先轮转非急诊科,急诊轮转15个月是分两部分还是一气呵成,着直接影响急诊医学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的质量。(2)“双轨合一”培养的目标是让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达到并通过规培第一阶段的临床水平,可以独立、正确的处理常见疾病,应用各种紧急救援医疗技术和方法来挽救病人的生命。而现有的社会环境及研究生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的科研任务繁重,这势必会占据一部分甚至较大部分临床轮转的的时间,降低轮转的质量。(3)目前各三级医院均设有急诊科,但各医院急诊科规模并不完全一致,这就造成急诊科轮转培养的不一致性。例如作为北京市急诊医学规培基地之一的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包括急诊流水、急诊观察室、急诊抢救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4个部分,在急诊轮转时主要在抢救室和重症监护室轮转,缺少急诊病房的轮转。(4)急诊科繁重的工作及特殊的上班时间,造成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及急诊带教老师很难像在普通病房一样面面俱到,对于疾病的学习多停留在症状或抢救层面,难以做到连续性和完整性。(5)急诊的特殊性要求在急诊实习和工作的医师具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和判断能力,这对于急诊医学研究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压力。以上难点,往往造成“双轨合一”后的急诊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时间紧、身心双方面压力大等问题,从而在培训过程中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不能同时得到很好的提高。

3急诊医学“双轨合一”培养模型的对策及展望

急诊医学论文范文第8篇

1.1全能急救护理人员欠缺,护士素质参差不齐,护士服务观念陈旧由于医院护理人员缺乏,急诊护理管理人员均来自不同科室人员,均未经过急诊专科的专业学习和专科培训,低年资护士均没有5年临床护理经验,直接上岗,法律知识缺乏,对处理突发状况的应急能力差,护理经验少,对医院的护理规章制度不能熟练掌握,高年资护士在急诊倒班有厌倦、懈怠情绪,对患者的服务意识差,不能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急诊患者家属普遍存在急躁、焦虑、言语冲动,甚至失态,而急诊的医护人员对各种各样的疾病又司空见惯,觉得家属过于夸张,产生反感情绪,因此,工作欠积极主动。

1.2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个别护士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由于急救设备多,进行口头交接,做不到班班亲自开启各抢救设施查看备用状态,执行各项操作时,由于急救时病情危急,各种记录、标识不及时书写,护理文书记录不严密,查对不严格,抢救患者使用抢救仪器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危重患者的抢救制度落实不彻底,不能及时巡视留观患者,造成液体外渗、滴空液体等现象,均可造成护理不良事件。

1.3相关科室方面的问题辅助科室如功能科、检验科、放射科、收费室、药剂科等由于急症患者没有时间性,随时来做检查,中午、夜间或节假日期间找不到人、机器现开机,或是患者未带足费用,相关科室不予检查,都会耽误时间,这些都容易引起纠纷,产生不满情绪。

2管理对策

2.1成立科内质控管理小组,加强安全管理科内成立质控小组,年资高的护士为质控组成员,按照护理质量标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互相监督,及时发现问题,随时告知,每月一次全科护理质量分析会,进行发现问题,分析、整改、反馈、评价,再整改、再评价,建立护理质量持续整改体系,运用现代化质量管理方法,将各种制度真正落实到位,使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化、标准化,真正落实到位,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优质服务[2]。

2.2提高科内护士整体的急救护理操作技能重点加强培训年轻护士的严谨慎独精神:根据能级护士制订不同的培训计划,利用每天晨会交班完毕后组织护士按照培训计划进行急救专科理论操作技能的业务学习,学习各种急诊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培养每名急诊护士的快速反应能力,娴熟的操作能力,临危不乱的应急能力[3],使护理人员在急救时从容应对各种急症,即使急救时间再紧迫,也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保证护理安全。

2.3保障各项制度的落实,加强规章制度的培训制度健全,但监督管理不到位,也是影响护理质量管理的因素,要不断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尤其是对个别护士进行重点帮教,落实制度的自觉性,不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特别是查对、交接班制度,与平时工作考核挂钩,激发大家严格按照制度完成每一项护理操作,确保急救设备、器材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2.4积极与院领导协调沟通,加强院领导对急诊医学科的重视医院成立急救小组,遇到大型交通事故和突发意外灾害患者多的情况,急诊医护人员应付不了,由院领导或总值班及时抽调备用人员参加抢救,不耽误任何抢救时机,对没钱无主患者,院总值班可以先签字做检查和入院,辅助科室要制订严格的相关规章制度,夜间节假日须向急诊医护人员说明去向,先做急诊再做平诊,增添新的抢救设备仪器,争取在短时间内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3结术语

友情链接